收治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取得良好效果
正常来说健康的皮肤应该是光滑的即使偶尔长出一些痘痘也不会给健康带来什么影响但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这种体验突然一下皮肤上会长出一些小肉疙瘩
这些小肉疙瘩虽然不痛不痒却会给人们的心理带来无形的压力生怕是不是自己的健康出现了问题那究竟哪些肉疙瘩是良性的哪些又比较危险呢?快来一起看看吧!
危险的肉疙瘩具有4个特点
身体表面可见或触及到的肉疙瘩,大多数是良性病变,例如色素痣或由炎症引起的淋巴结肿大等。
然而,如果肉疙瘩具备以下几个特点,我们应当警惕其可能的恶性变化:
1.体积较大:肉疙瘩的尺寸超过1cm,那么不良可能性显著增加。
2.增长较快:增长较快:肉疙瘩持续增大,尤其是迅速增大的情况,更可能是恶性的。
3.质地较硬:一般来说,质地柔软或囊性的肿块更倾向于良性,而质地坚硬、固定或实性的肿块更有可能是恶性的,但不能仅凭此得出结论。例如,淋巴瘤引起的肿大淋巴结可能触摸起来较为坚韧。
4.边界不清:良性肿瘤通常具有清晰的边界,并且能够活动;而恶性肿瘤的边界多数不清晰,与周围组织粘连或融合,活动度较差。
请注意:以上标准仅供参考,确定肿瘤的良恶唯一可靠的方法是进行组织活检(首选穿刺活检)。
这4种肉疙瘩尤其小心,或有癌变风险
01黑色素瘤
即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肿瘤,起源于皮肤黑色素细胞。其致死率非常高,达到45%~50%。黑色素瘤通常以黑色小肿块的形式出现,有时是由原本良性的痣恶变而来。一般来说,如果你的痣出现以下变化,应当警惕可能是癌症的迹象:
不对称:痣的外观出现不对称的变化,可以肉眼可见的分支等。
边界不规则:良性痣的边缘通常整齐、圆润,而黑色素瘤的边界模糊不清,常呈现扇形、锯齿状等形态。
颜色多样化:黑色素瘤主要表现为污浊的黑色,但也可能呈现褐色、棕色甚至白色等多种不同颜色,且颜色深浅不一、混合在一起。
直径变化:在2岁之前,大于10厘米或者大于20厘米的黑痣,恶变的几率特别高;45岁以后,新长出来的黑痣如果直径大于3毫米,也需要提高警惕。
皮损渐进性隆起:一些早期的黑色素瘤,瘤体可能会逐渐隆起,表面粗糙,有鳞状或片状脱屑。
02乳腺肿瘤
是乳腺癌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但单凭肿块判断是否为乳腺癌有些武断,也有可能是乳腺良性肿瘤。
如果乳腺肿块较硬、活动度差,皮肤出现褶皱,乳头凹陷,乳头溢液,尤其是血性溢液,一般没有疼痛,那么应当高度警惕乳房肿块的恶变。
03泪腺肿瘤
通常表现为眼眶外上方的硬性肿块,无法推动,且疼痛明显。如果这个肿块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可能是泪腺肿瘤,需要尽快进行手术治疗。
对于年龄在30岁~40岁之间出现的生长迅速且伴有明显疼痛的眼眶周围肿瘤,要小心泪腺囊样腺癌。泪腺囊样腺癌多见于女性,患者常伴有明显的头痛,眼眶周围和结膜水肿,患侧眼球会逐渐向前内下方突出,常伴有复视、上睑下垂等症状。
04尖锐湿疣
是一种由低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疾病,在下身、私处或肛门周围出现柔软、粉红色、菜花状或乳头状的“肉疙瘩”,同时可能伴有瘙痒、灼痛感,甚至有渗出、糜烂、破溃。
如果不重视尖锐湿疣,它不仅会加重病情,增加治疗难度,还可能发生恶变。据报道,外阴、宫颈和肛周的尖锐湿疣中有5%~10%会在一段时间后发展为原位癌或浸润癌。正确处理尖锐湿疣的方法包括每天外用4次干扰素凝胶,隔日点涂咪喹莫特。同时,要注意清洁衣物和床品,使用开水烫洗,并将其暴晒在阳光下。此外,定期复诊也很重要。如果疣较大,可能需要结合冷冻或手术切除,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体内还有一种看不见的肉疙瘩
相对于在皮肤表面形成的肉疙瘩,有一种肉疙瘩在检查单上更常见,但很难用肉眼发现,那就是息肉。
息肉是由黏膜细胞生长形成的多余赘生物,在以下几个部位经常发生:
1.胆囊息肉:大部分为良性
通常情况下,胆囊息肉中有近90%的患者是良性的,比如胆固醇性息肉和炎性息肉等。
然而,少数胆囊息肉需要引起警惕,特别是当息肉直径大于10mm,患者年龄超过50岁,存在多个息肉,或者伴有胆囊结石等情况时,恶变的风险会增加。
预防建议:胆囊息肉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但与年龄(中年人群更容易罹患)、性别(男性高于女性)、乙肝病毒感染、高脂饮食、糖尿病、胆囊结石、吸烟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因此,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尽量避免危险因素。此外,适量摄入燕麦可能有助于降低胆固醇,预防最常见的胆固醇性息肉的发生。
2.胃息肉:癌变风险不确定
胃息肉的发生与年龄有一定关系,55岁后的发病率逐渐增加,80岁人群中的患者比例可达30%~40%。
大多数胃息肉患者没有症状,但也有些患者可能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大便带黏液或带血、消瘦等症状。胃息肉的癌变风险受到不同类型息肉的影响,增生性息肉的癌变率约为0%~5%,而腺瘤性息肉的癌变率可达25%~50%。
预防建议:临床观察发现,胃息肉与高胃酸状态密切相关。甜食、糯米、辛辣刺激食物和豆类等易产生气体的食物会促进胃酸大量分泌,应适量控制摄入量;而莼菜、马齿苋、萝卜、鱼腥草和面食等食物有助于抑制胃酸过多,对于胃酸过多的人可适当增加摄入量。
3.肠息肉:癌变几率相对较高
肠息肉的发病率非常高,5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高达31.7%,相当于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患上肠息肉。
肠息肉主要分为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两种类型,前者一般不会癌变,而腺瘤性息肉则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研究表明,约90%的大肠癌都是由腺瘤性息肉发展而来。一旦发现肠息肉,应及时切除。如果是未经治疗的家族性息肉,10~20年内癌变的几率达到100%。
预防建议: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补充益生菌和膳食纤维来维护肠道健康,减少肠息肉的发生概率。发酵食物如酸奶、豆汁儿和臭鳜鱼含有丰富的益生菌;而魔芋、金针菇、粗杂粮、苹果和菠萝等则是膳食纤维的丰富来源。如有需要,还可以适量服用益生菌制剂和膳食纤维补充剂(如菊粉)等。
大家要注意,一旦这些症状出现,应立即寻求医疗帮助,并进行相关检查,以明确“疙瘩”的具体性质,从而能够制定出合适的治疗计划。
保存图片,微信识别二维码